總網頁瀏覽量

2006年4月22日 星期六

蘇花公路 舊道 探訪

之前就看到朋友相本有蘇花舊道 以前因為有一段時間常常去宜蘭
每一次經過蘇花公路花蓮段 崇德-和平這一段時 因為雙線化新建很多隧道 看見隧道邊都有很多舊道路入口
今天終於有機會一探究竟


主要把focus放在近花蓮端的隧道邊 崇德隧道 匯德隧道 錦文隧道 井13隧道 大清水隧道
也多虧這些隧道 蘇花公路這一段 算是開起來比較輕鬆的一段
(後續到和平還有仁清隧道等 因為天候不佳就期待下次吧)

蘇花公路沿革
http://www.taroko.gov.tw/suha/suha_history.html
http://www.thbu5.gov.tw/main_03_03.htm
http://travel.network.com.tw/main/travel/point/showpage/734.html
http://www.wintimes.com.tw/play/970/972/972-3-1.htm


台9 線省道蘇澳至花蓮段習稱蘇花公路,其中蘇澳-太魯閣段長87公里始闢於同治三年(民前三十八年),
費二年以兵工修築成寬約一公尺之人行步道,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五年歷史;
甲午戰後(民前十八年),清廷將台灣割讓予日本,經日人多次擴修,至民國二十一年完成全長為一一九公里之汽車公路,時稱臨海公路。

蘇花公路的前身,就是清同治13年至光緒2年間,沈葆楨來台時所修築的三條連繫台灣東西兩岸交通的道路之一,即所稱的“北路”。
清同治13年,日本人以琉球漁民被台灣山胞所殺為藉口,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出兵台灣琅橋,發生了震驚一時的“牡丹社事件”。
當時清廷為了鞏固邊防,即於同治13年9月至光緒年正月間,派沈葆楨來台展開築路的計畫,用開發山地的實際行動來安撫台灣山胞。

這三路分為南、中、北三路,北路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自開鑿到完成大約費時兩年,路徑崎嶇而狹窄,尤以清水斷崖處最為驚險;
至光緒三年後,即因道路無人監護而荒廢了,光緒8年曾重修一次,但後來因為沒有屯兵駐守,道路又荒廢了。

日據期間,經日人多次擴修為公路,並於民國二十一年完成和仁至太魯閣段的隧道工程而正式通車,時稱“臨海道路”。
當時仍常受自然環境的影嚮而遭受摧毀的命運。

光復後,列入省轄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並開始搶修各處受損路段,而公路亦採行管制放行的方式
在經過10年逐段拓寬的工程之後,終於在民國79年10月25日正式開放全線雙向通車。

資料來源
東台灣展望 毛利之俊著作/葉冰婷翻譯 pp.22-23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bcpsbbb/index-main.htm

西元 1874 清同治13年 羅大春考鑿古道 但是據考察與今日蘇花公路並無相關
1877 清光緒3 年 因為疾病 土著 廢道
1882 清光緒8 年 岑毓英命營官何秀林重開北路 一年後荒廢
1890 清光緒16年 劉銘傳因為要剿南澳番 所以重開 蘇澳-大南澳段 後又荒廢

時至日據時代

西元 1908 明治41年 重修前清北路 蘇澳-大南澳間 寬3尺約90cm警備道
1914 大正3 年 討伐太魯閣地區原住民 之 五年理番計劃 準備開闢蘇澳-新城之間道路
1916 大正5 年 開鑿
1925 大正14年 完工

以上即為日據時代臨海道路 單向行駛 且限制為 東海汽車公司行駛

而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對於蘇澳至花蓮再次開鑿道路,大致可分數個階段。
首先,在北段開闢大南澳路,接著在南段鑿通沿岸理蕃道路。
最後,再將起伏不齊、危險障礙之處除去,築成安穩升降的東部海岸徒步道,
最後以長達122公里的蘇花臨海道呈現出現代化的交通建設面貌。
自開鑿東海徒步道開始,形成全線貫通的步道,
然後再修改成可以行駛車輛的蘇花臨海道,前後歷經13年9個月,這便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路線起自蘇澳終點花蓮,約只是清代後山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線幾乎沒有重疊,沒有任何關聯。
光復後,蘇花公路的改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民國34年至民國63年(1945-1974)為第一時期,可稱為改善時期,
沿著公路而行,山海之險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時期為民國63年-民國79年(1974-1990),可稱為拓寬時期,
一連串的隧道不斷施工。

第三期為民國79年之後到現在(1990-2003 ),可稱為自由通行時期,
失去海岸的視野,只有速度是唯一的憑藉與感覺。
因為車行速度加快,又不斷穿越隧道,人們多已忘記清代後山北路的歷史與緣由。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bcpsbbb/index-main.htm
上面這邊也有說到 因為許多隧道興建
民國63年至民國79年(1974 ~ 1990),又可稱為拓寬時期,前12年進行雙車道拓寬,後5年進行隧道新鑿
這個時期同時也是隧道新鑿最為密集的階段,
漢本隧道(500m)、和仁隧道(780m)、仁清隧道(200m)、和清隧道(320m)、大清水隧道(520m)、
錦文隧道(400m)、清水隧道(520m)陸續完成。
尤其錦文隧道的開通,使得公路不再繞行小清水至石硿仔的清水斷崖。
另外,由於民國79年(1990)時,蘇花公路雙線通行且解除行車管制,
在新鑿隧道外側留有日治時期的臨海道路面,
省公路局於是移交太魯閣國家公園進行規劃與利用,
計分仁清、和清、大清水、錦文北、錦文南等5條景觀步道。
可惜好景不常,民國82年(1993)發生了落石擊中遊客的意外事件,
國家公園檢討之後,封閉了容易落石的危險路段,僅開放仁清、錦文南步道通行。

到了民國85年(1996)錦文南步道也因崩塌而封閉,目前僅仁清步道可以通行,
而其他步道則逐漸被荒草埋沒,乏人問津。
後來到了匯德隧道完工後(開工於民國 87 年,完工於 89 年 6 月 5 日)
外圍舊清水隧道以及舊雙線道廢除 變成步道

所以現在步道幾乎只剩下 仁清隧道以及匯德隧道..

------------------------------------------------------------以上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由花蓮北上先看見崇德隧道 但是崇德隧道北口已經崩坍囉

繼續向前是匯德隧道 南口就有舊線入口 繼續往前就會看見舊清水隧道 現在舊清水隧道已經由匯德隧道代替

匯德隧道南口





可以看見 這邊應該是早期雙線化時的道路 不過也是被很多落石掩蓋囉

繼續往匯德隧道北口 這邊的舊雙線道 舊保存的很好 幾乎沒有落石
而且是一個很棒的步道區 大約有200m左右可以步行 沿途景觀很棒





這個步道走到底因為落石坍方 所以沒有辦法繼續往前 可以看見前面就是舊清水隧道 現在已經被匯德隧道取代囉






另外可以看見舊清水隧道邊應該就是更早的單線道囉
也就是最早走隧道外單線道 再來走舊清水雙線隧道 現在往內移到匯德隧道


繼續向北到錦文隧道 這是為了紀念民國39年 一位工程人員 吳錦文先生在搶救蘇花公路清水段時遇難的隧道
另外太魯閣牌樓前的右邊橋也是叫做 錦文橋 也是紀念吳錦文先生

錦文隧道南口 因為已經在荒煙蔓草中 無法進入




繼續進入錦文隧道 繼續會延接井13隧道 井13隧道北口可以發現旁邊有入口遺跡
穿過落石區


往內就可以看見真正的單線道 以及利用手工挖出的隧道





以及看見真正所謂的 "臨海道路"
還有美麗的海崖景致





在往前50m就是大清水隧道 南口已經進不去囉 一樣可以看見以前走在清水斷崖的外邊單線道



有些舊照片

舊單線道


日據時代的水泥道


最後因為天候不佳 沒有繼續囉
後面到和平間 還有仁清隧道 和平隧道等 就會結束 崇德-和平之間的清水斷崖路段
下次再訪....

3 則留言:

  1. 光看照片就覺得驚險萬分!!

    回覆刪除
  2. 讚! 受益良多...不知錦文橋還有個錦文隧道....感恩

    回覆刪除